用户登录

|

“CMR在缺血与非缺血心脏病影像学诊断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21-05-13 浏览次数:641

CMR在缺血与非缺血心脏病影像学诊断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 anli.jpg

  2021年5月10日,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组织专家,在昆明召开了由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完成的“CMR在缺血与非缺血心脏病影像学诊断体系的构建与推广应用”项目科技成果评价会。专家审阅了项目方提供的资料,听取了技术总结报告,经质询,答疑和讨论,形成如下意见:

  一、项目成果资料齐全规范、数据翔实,符合科技成果评价要求。

  二、该项目在1项国家“十三五”重点项目、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云南省重点项目和2项云南省面上项目及2项省级人才培养项目等支持下,历时十四年,紧紧围绕心脏疾病心肌活性评价及应用这一重大科学与临床问题,开展了CMR在心脏疾病诊断评估的技术创新、临床应用、基础研究为一体的多维度探索,取得了一系列的原创性发现和创新性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

  1、创新性的应用CMR技术,提高了对心肌梗死患者的诊治水平和预后评价。项目组在国际上首次采用CMR技术证实19.84%的心肌梗死节段没有明显冠脉狭窄,并开展冠状动脉非阻塞性心肌梗死(MINOCA)影像特征研究,显示MINOCA具有与冠状动脉阻塞性心肌梗死不同的影像特征;率先报道在稳定性冠心病患者中临床未被认知心肌梗死(UMI)检出率为24%,与已被认知心肌梗死不同,更多见于侧壁和下壁,提高了对UMI的诊断水平;同时在国内首次提出CMR评价的心梗积分与恶性心律失常具有相关性,提高了对心肌梗死患者风险的预测。

  2、国内率先采用黑血LGE技术对心肌梗死进行检测,相对传统的亮血LGE,更有利于心内膜下和乳头肌心肌梗死的检出。传统一直认为亮即梗死心肌,项目组国内首次提出LGE高信号并非完全是梗死心肌,轻度增高区域存在水肿但可逆性存活心肌的观点,改变了心肌梗死影像学诊断的传统认知,为心肌损伤提供了更精准的影像评价。

  3、开拓性的应用CMR技术,提高了非缺血性心肌病诊断和鉴别诊断及预后评价的能力。首次根据CMR证实肥厚性心肌病存在心肌微循环障碍,而心肌肥厚不是心肌缺血的唯一因素,血浆NT-proBNP、hs-cTnT水平与LGE检测的心肌纤维化存在明确的正相关性;创新性地对扩张性心肌病患者心肌纤维化进行CMR量化评价;发现4D B-spline method对心尖有损伤的心肌炎患者心功能评价更为有效,且发现EGE可预测心肌炎毛细血管渗漏和微循环障碍。

  项目发表论文32篇,其中SCI 文章11篇,北大源核心期刊18篇,项目代表性论文总他引次数141次,在全国放射学大会(CCR)、国际心血管磁共振协会中国区委员会(SCMR)、欧洲放射学会等进行大会交流及专题讲座20余次,产生积极的国内及国际学术影响。项目培养了11名研究生;职称晋升7人;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1人;省卫健委学科带头人2人。项目实施期间,该研究成果在陆军军医大学新桥医院、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复旦大学华东医院、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等省内外多家三甲医院应用,在助力“健康中国、健康云南”行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综上所述,专家组一致认为该项目总体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专家组成员

  陆 地 昆明医科大学教授

  邹成钢 云南大学主任、教授

  张 戈 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主任医师

  吕 梁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主任、教授

  丁莹莹 昆明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主任医师

  向述天 云南大学附属医院主任、主任医师

  李宗芳 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