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登录

|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等科研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2017-05-05 浏览次数:407

蝴蝶1.jpg

  2017年5月4日,第三方专业科技成果评价机构——中科合创(北京)科技成果评价中心在昆明依据科技部《科学技术评价办法》的有关规定,按照科技成果评价的标准及程序,本着科学、独立、客观、公正的原则,组织专家对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云南中林生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大理旅游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蝴蝶泉公园分公司、昆明中林观赏昆虫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云南省林业科学院、云南大学等6个单位共同完成的“观赏蝴蝶规模化人工养殖及彩蝶飞舞景观构建关键技术”项目进行了科技成果评价。

  据悉,此次评价会的专家由西南林业大学教授刘惠民,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员、院长王卫斌,云南省林科院教授杨宇明,云南森林自然中心副研究员刘宏屏,西南林业大学教授、院长王昌命,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研究员曹敏、刘文耀,云南大学教授、院长欧晓昆、叶辉,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晓鸣,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副所长石雷、苏建荣,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处长、教授级高工陈智勇,中国林科院资源昆虫研究所主任、研究员冯颖,云南中林生物资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研究员史军义,云南省林科院研究员易传辉,云南大学副教授胡劭骥等组成。

  经过专家评审,认为该项目建立了国内第一个观赏蝴蝶种质资源库:收集和保存了29种观赏蝴蝶以及107种寄主植物,筛选出24种优良寄主植物,为蝴蝶人工规模养殖奠定了资源基础;对观赏蝴蝶和寄主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蝴蝶新种1个,中国和云南新记录种22个;首次报道21种蝴蝶的生物学特征,为规模化人工养殖提供了科学依据。研发形成了蝴蝶规模养殖技术体系:建立了一整套寄主植物育苗、栽植、促萌、多次采叶、病虫害防治等栽培和丰产技术;研制了蝴蝶养殖设施,室内外交替养殖、病虫害控制等规模养殖关键技术;蝴蝶养殖种类和产量(3-4万只/亩•年)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开展了观赏蝴蝶成虫的行为生态学和化学生态学研究:阐明了蝴蝶飞行规律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揭示了蝴蝶成虫飞行、访花、觅食和求偶、视觉和嗅觉利用规律,制定了蝴蝶放飞最佳时段。分析了主要观赏蝴蝶、寄主植物、蜜源植物的挥发物组分及主要观赏蝴蝶与寄主和蜜源植物之间的主要化学通讯成分,首次发现蝴蝶觅食过程中视觉和嗅觉利用的3种类型;发现颜色是蝴蝶求偶过程中的关键因子,多数蝴蝶采用视觉远程定位,近距离嗅觉精确识别策略。研制出多种有效诱集蝴蝶的配方,为构建蝴蝶诱集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首创彩蝶飞舞野外景观构建技术:研发了“联系性嗜好诱导学习”训练技术,研制出了成虫诱集剂;集成视觉调控技术,营造蝴蝶访花喜爱的颜色环境;突破了蝴蝶难以在野外形成群聚现象的难题,蝴蝶聚集率提高到50-60%,重现了彩蝶飞舞的景观。项目关键技术在云南、深圳、北京、四川、江苏、山东等省区示范和推广,具有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该项目在蝴蝶规模养殖关键技术上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在蝴蝶种质资源库、主要观赏蝴蝶行为规律研究、野外彩蝶飞舞景观构建技术方面居于国际领先水平。经专家组全面审核,与会专家一致同意,“观赏蝴蝶规模化人工养殖及彩蝶飞舞景观构建关键技术”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其他案例
  • 清华大学“地球系统数值预报耦合器C-Coupler3”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了解详情
  • 昆明理工大学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了解详情
  • 浙江大学等单位的项目通过科技成果评价

    了解详情